林听专访|国创中心专家是这样看东莞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



为促进东莞市相关企业技术交流,推进高端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东莞高端医疗器械迈向新阶段,317日,由松山湖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东莞市医疗器械协会联合主办,林润智谷承办的“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技术交流沙龙”在林润智谷国际路演厅顺利举行。

 

 

出席此次活动领导与嘉宾有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综合协调组组长黄自强,松山湖产业发展局陈嘉鸿,松山湖招商引智办古俊斌,国创中心研究院副院长赫家烨,先进治疗中心主任、研究院院长助理陈支通,医学影像中心主任梁姗姗,康复与健康信息中心主任鲍时春,东莞医疗器械协会秘书长李炎平,林润智谷总经理马显荣,林润智谷常务副总余远增,以及多家投资机构、生物医药企业代表。大家共同探讨在政策利好、技术引领和资本助力下,在医疗器械迎来历史性变革的新趋势下,莞深两地如何进行“产、学、研、医、资、政”资源整合,最终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围绕先进治疗、医用材料与植介入、康复与健康信息、体外诊断、医学影像等五大类别,邀请了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研究员进行项目展示。

 

活动期间,林听邀请了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副院长赫家烨、康复与健康信息中心负责人鲍时春接受采访。

 

(以下内容经过编辑)

 

专访嘉宾1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副院长 赫家烨

 

 

林听:赫博士,您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赫家烨: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于20204月经工信部批复同意组建,是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它是我国战略“制造强国”和“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的重要抓手,是一个国家级的科研与产业促进平台。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户在深圳,着眼大湾区辐射全中国,目的是打通“产、学、研、医、资、政、管”这样的一个医疗器械的核心创新链,加快促进我国高端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

 

林听:国创中心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希望通过举办这次活动传递哪方面的信息?

 

赫家烨:为了拓宽国创中心在整个大湾区的影响力,第一站首选深圳“邻居”——东莞,这次组团让我们看到了东莞医疗器械产业的活力,以及东莞政府政策的导向性。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起到辐射引领作用,提升国创中心的影响力,更深入了解到医疗器械产业的需求,促进大湾区,乃至全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同时这也是国创中心提升整个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林听:国创中心在推进高端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主要做哪些工作?对一些市场化或者是外部项目可以提供哪些开放性的服务?

 

赫家烨:国创中心目前是采用一种双轮驱动的产业促进方式,第一个层面:技术创新,我们有原始创新的能力,也就是自有创新创意的项目,希望能够引领有颠覆性技术的项目,率先在国内落地;第二个层面:企业联合,我们跟20余家国内的各个级别的相关企业开展了联合攻关合作,并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产业需要和开展产业链调研工作,尤其是在一些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卡脖子零部件以及材料等领域,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快速梳理产业或所属项目问题,最终实现解决,希望通过技术攻关的方式能够为整个产业链实现赋能;第三个层面:产业与促进中心,包括了CDMOCRO、投资部门、孵化部门、品牌运营部门,希望通过这些产业端能够为早期、中期、甚至是上市做大做强的企业提供产业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成为国际上的强企业与领军企业。

 

林听:那您作为医疗器械的行业专家,对东莞高端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展望和建议呢?

 

赫家烨:大湾区作为整个中国的医疗器械的集聚高地,它的优势主要集聚在有源器械等,而东莞是一个制造之都,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的一个重点制造精密仪器的发展之都,有着非常好的医疗器械发展基础。松山湖科学城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产业集群,我认为它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链、供应链基础是非常的强,这些基础都有助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赫家烨:从地域层面来看,通过整个大湾区的资源整合,东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作为一个大湾区的其中一个核心区域,东莞北通广州南通深圳,能够吸引很多周边的企业在这边进行研发和生产上面的布局,希望东莞以后会成为一个大湾区的医疗器械制造研发核心区域。

 

林听:您对这次的活动有什么想法?

 

赫家烨:我觉得这次的活动非常好,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他城市的相关的产业以及发展趋势,希望能够组织更多的活动,让更多医疗器械的直接相关企业以及上下游的企业共同对话,共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医疗器械产业落地。

 

 

专访嘉宾2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康复与健康信息中心主任 鲍时春

 

 

林听:鲍博士,您好!请您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鲍时春:我来自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是康复与健康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和研究员,我从本科到博士,一直从事智能康复相关领域的研究。今天,我们带来的路演项目主要是围绕运动健康与智能康复产业化,我们研发了一些针对运动障碍康复机器人系统,比如:传感器、刺激器、康复机器,除此之外,还有基础传感器、基础零部件,以及脑机接口等高端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希望在大湾区时代背景下,我们的产品和系统能够真正的产业化,造福更多需要这些产品的群体,帮助老年人、帕金森、脊椎损伤等患者。

 

林听:目前,这个项目进展到哪个阶段?有没有跟市场比较贴近的产品?

 

鲍时春:我是2021年加入国创中心,经过2年多的时间,我们研发了三、四款产品,其中可以全身佩戴的无线气垫传感器相对比较成熟,还有用于上肢的康复机器人,另外一款就是用于全身运动康复辅助系统等等,预期年底有34款产品至少能到行检阶段,医疗器械进入医院需要拿到相关证书,这个需要一定过程,今年或者最迟明年,我们的项目将会进入到融资的阶段,规划在12年内,至少有一些产品能够打开B端市场。另外,我们也将着力研发居家康复的C端产品。

 

林听:现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尤其中国老龄化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老年人康复市场前景应该是很大的,对此您怎么看?

 

鲍时春:以前,我们国家更多的是偏重于诊断,因此,康复辅助器具领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领域,这个领域没有巨头企业,我们这种初创公司有着巨大的机会,同时也存在不少的挑战。

 

林听:在您路演的时候,我们有看到您展示了一套辅助行走系统,这个辅助行走是非侵入式的吗?

 

鲍时春:是的,我们一般情况下不会做侵入式,因为我们面向的群体是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侵入式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我这边基本是研发非侵入式的产品。

 

林听:您认为目前国内技术发展的水平和国际技术领先水平,大概有什么样的差距?

 

鲍时春:这个要看不同的领域,国内的康复机器人相比国际上更加百花齐放,而脑机接口领域,国外更偏向于一些侵入式场景,而国内更多的是非侵入式的,相对更稳妥。

 

林听:您参加本次路演活动,是希望得到哪一方面的资源支持呢?是否有意愿与其他企业共同合作开发项目?或是有一些产业化成果落地这种的需求?

 

鲍时春:参加本次活动之前,我们已经和在东莞的合作企业共同探讨过一些课题,我们可以和其他企业共同探索和申报项目,包括临床实验、产品落地等。医疗器械是一条非常大的产业链条,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资源,因为深圳生产成本比较高,我们有很多的零部件都在东莞加工,非常欢迎大家找到我们合作交流,建立长远友好的合作关系。